在万众期盼的目光下,Apple终于发布了属于偏执狂的平板:iPad。
热热闹闹的讨论过后,我本能地想发表一下,个人对于iPad的几点看法,可能大家不会赞同,但不要紧,正如不是所有人都热爱Apple,但是Apple的成功也不容否定,这就是辩证的眼光。
在开始之前,我先引用www.thedoghousediaries.com中的一文:
虽然文章有相当程度的闹剧成分,但是其恰恰说明的是市场的现状。正如一部电影的上映,有人只需要买个3块钱的盗版VCD光盘满足一下猎奇心理,有人则愿意花费不菲的代价换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又或者有人根本不觉得这是一种任何形式冲击,一切或许只被视为商业上的运营,更有不同立场的人会对该影片寄予获取Oscar等等奖项的厚望。这些“观众反应”加总起来,就是“市场”。
已经不少设备生产商赞同一个观点:“未来的个人计算分为3个Size:Laptop Size、Palm Size、Book Size”。市场已经证明Laptop Size已经一定程度上替代Desktop Size完成各种日常计算应用。Desktop Size市场正在逐渐高端化和边缘化以进一步满足高端的商业和娱乐领域。普通玩家和商务人士,已经可以用Laptop Size的设备解决以前需要台式PC来解决的问题了。然而Palm Size也就是掌上计算领域(也就是所谓的智能手机市场),不少公司也在探索,Nokia、BlackBerry、Apple、Google更是紧咬不放(Windows Mobile事实上已经频死)。接下来就是Book Size,也就是目前最不确定,最暧昧的一个领域。
为什么我们需要Book Size的设备呢。在这一点上来说,每个公司的理解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认为有:SONY P系列、Google Chrome、Apple iPad等。再来看看我们日常要做的事情,可能有人说,希望每时每刻跑一个Photoshop;走在大街上跑魔兽世界;公车上跑Maya、3D Max等。但那并不是主流,大多数人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沟通、娱乐和简单工作的工具。回头看看你们的电脑上,你能说出有那个你需要的日常应用是找不到基于Web的替代版本呢?也因为如此,Google Chrome把系统极限简化到足够支撑一个浏览器的水平,把应用层面完完全全寄望于Web。相对来说,Apple的设计还是比较保守的,iPad除了支持Web App还支持原生应用。很多人在唾骂这个模式,其实大可没有这个必要。iPad的模式来源于iPhone和iPod touch的实践,那是市场为Apple上的重要一课。
在一切都往网上搬的当代,的确需要大胆超前的设计来适应这个年头。固守桌面软件,固守键盘与鼠标的组合,是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的,Microsoft是最贴切的例子。数据的概念需要改变,数据的流向需要改变,用户交互体验需要改变,应用的的概念也需要重新定位,这一些改变在Laptop Size和Palm Size的设备上都已经各自得到体现。设计Book Size的设备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这个神奇的尺寸包含了来自Laptop Size和Palm Size两种用户的双重期待。人们一方面希望它如桌面电脑般强大,同时另一方面希望它如掌上设备般便携。于是在两种期待的交织下对设备设计者的把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把握这个设备更偏向那一边成为了这个设备能否成功的最关键所在。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iPad,单任务,面向网络,注重用户体验的设计思路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正是Apple所认为的“平衡”。也因为这样,所以Apple选择了iPhone OS而不是完整的Mac OS X。
谈及OS的层面,有人曾经和我讨论说Apple可以把iPhone OS中的多点触控交互和App Store重新移植到Mac OS X上。理论上这是可以的,如果有一个方式,可以让iPad既可以提供如iPhone般流畅的移动计算,又可以运行完整的桌面软件,那么Apple当然会不亦乐乎。但是事实上这个想法忽略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成本的考虑,一个是电池续航能力的考虑。在这两点上x86和ARM架构比较,ARM都比较理想。Apple所希望的是尽可能降低iPad的购买门槛,同时需要考虑不能让x86这个用电魔鬼毁了这个设备(这也是Apple引入A4 Chip的根本原因,A4高整合度芯片为iPad提供了10小时的续航能力,然而实际使用这个时间是将大打折扣的,不排除以后Apple会开发运行桌面软件的平板,但可想而知到时候也是Apple大吹大擂自家卓越电池技术的时候了)。
纵观iPad目前已经有的各种信息,Apple的平板的设计包含了时代的催生,市场的考虑和人类科技的制约,在权衡了以上这几点以后,iPad似乎是一个理想的产品,但是欲知市场阴晴,还需继续观望。
PS:下面说说我在发布会的视频中看到很有趣的一点:演示中反反复复出现了好多长城的照片(发布会的时间刚好是Google退华事件爆发后不久)。
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巧合么?估计中国的Wall,已经成为国际友人的笑料了吧。仅此猜测,望当局行事谨慎,防患于未然,要不然如此“殃殃”大国,颜面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