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的一位老师David写的一遍“论文”,David是一个美式英文奇才,是他改造了我糟糕的英语,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语言”,什么是社会。感谢之余希望在这里贴出这遍文章,让更多人看到,从而去思考。
--------------------------
论文?
我在这里写的这篇论文本身就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通常扭曲资源的分配"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我他妈的为什么一定要在几天之内完成?我的宝贵时间和我的精力本可以通过考虑安排去做这几天最有效生产力最大的事.这本身不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浪费吗?
传统的该死的教学体系要求我们要按照所谓的"论文格式"写出论文.但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就算让作者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论述他(或她)的观点.听者也未必能明白他的意思.现在倒好,作者只能用苍白的文字来阐述.还要规定要死板的格式,岂不是雪上加霜?!大家都知道最生动不过的语言是口语,但论文的作者要是乱用口头式的语言,他(或她)的导师会把他(或她)骂得狗血淋头.也没有哪间杂志社肯出版这样的论文.不是有人说为了学术甚至可以献身吗? 为什么在写论文的时候不能"不择手段"? 社会对于这篇论文的价值的评判应该纯粹根据这篇论文的价值.
这一点在教科书上也反映出来: 我是学理科的,学习过程中感到中国大陆出版的,国人写的教材是远远没有外国的教科书生动.他们的书写了比较多的"感觉"进去.对学生来说这是很有用的.为什么中国总是给人死板的感觉?
另外为什么一定要写五千字?写不够的同学肯定要绞尽脑汁去灌水.这资源不是浪费得令人气急败坏吗?为了抗议学术界的条条框框,我只写两千字.
案例:中国大陆的教育现状.
本案例发人深省的其中一个具体表现: 中国软件界人才奇缺.
本人曾调查过深圳在校高中学生.一百个学生中曾经写过一条程序(哪怕是只有几行的程序)的不到一个!有很多甚至连什么叫"程序"都不知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一句话:"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但我们的中学生已经不是娃娃了,偷偷摸摸的学了一些计算机却被爸爸打一顿:"不用考大学了?"乳臭未干的孩子竟能懂得老子我非常恐惧的东西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长辈的权威加上传统的教条式行为规范扼杀了多少祖国未来有希望把盖茨这个敌人击退的花朵.可怜啊.列位看官,实非本人爱发牢骚,只是几乎可以看到那盖茅房的人(又名"盖茨")在国人的头上拉屎的样子,不胜悲愤.
再来看看我们的中学生: 花了几年时间辛辛苦苦钻研那些钻牛角尖的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的难题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智商比人高,击退了无数竞争者,满怀希望走向名牌大学,等着他们的却是一些只会照着"教师用书"原原本本的读给学生听的老师.
另一个典型的具体例子是:
中国英语教学的彻底失败.
国内英语教学基本上只会告诉学生做题,分析语法.根本不会告诉学生语言是用声音来演绎的.一个自己也不懂得怎样发音的老师讲来讲去也只是象数学或物理老师讲公式那样讲句子结构,学生学到的也就只是那厚达几百页纸的,成千上万的公式.却不懂得告诉学生好好用一用耳朵这个最重要的语言器官,多感受一下这些语法在老外说出来的话里是多么有生命力,而且大家知道几乎每一个语法规则都是有例外出现的,而且有大量的语言现象根本就不是语法,而是我们经常说的所谓"通顺".这除了靠我们去在我们的语言中枢里去"感觉"别无他法.而语言中枢又基本上只和声音打交道.我们用眼睛学英文就象用耳朵来学画画一样傻.我们在用眼睛看英文的时候脑子在发音,但那是多么糟糕的发音!简直就是在念物理公式!我们跟老外说英语的时候或者在写英文应用文的时候就象背公式一样要想老半天,出来的句子也一点也不地道通顺.情况就是"说的人辛苦听的人更辛苦."更何况这么多的物理公式般的东西在头脑里不用一年半载就忘得七七八八了.英语教学搞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老师那一代没有钱买磁带!他们在那个时代怎么学的就只会告诉我们也这样学.中国什么东西都是有巨大的惯性,变革不容易啊,有关怎么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就是经济学界的光荣使命了,但如果这个经济学界也是如此无能只是逼着学生到网上找几篇类似文章拼拼揍揍出所谓的论文来,中国没戏了.苦难的中华民族.可怜的祖国..............
http://www.eltweb.com/liason/Movies_and_Screenplays/
http://home.graffti.net/wwwmmm
by David